铸就责任和良心的历程——刘元福(三)
| 招商动态 |2016-05-15
铸就责任和良心的历程
——访四川友联味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元福
走进四川友联味业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成都郫县现代工业港的行政大楼,洁白的墙体上镌刻着两行红色的大字:“责任良心造产品,诚信共赢树品牌”。这既是四川友联味业的企业理念与追求;又是四川友联味业当家人刘元福的处事格言和事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计划人生制定目标
刘元福是一个很擅于用目标计划安排自己工作生活节奏的一个人,他一直坚持给自己制定工作规划和任务目标,并努力地去完成它。面对新的一年,他已经想好了,要为家里购置电视机、收音机、电风扇和自行车。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刘元福更加努力。因为诚信和厚道赢得的口碑,他的顾客越来越多,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每天的收入从10多元增加到30—40元,这个舂海椒面的小伙子在牛市口市场上,还渐渐有些名气了。一年下来,刘元福自己都惊叹,差一点就成了“万元户”!
拿到这样的成绩单,刘元福对舂海椒面的事情更加在意、更加有信心,也干得更加带劲。1989年这一年,他更是挣到了2—3万块钱。刘元福盘算好了,再好好生生地干几年,积攒到10万元,就可以回到老家和亲人们一起过轻松的小日子了。为了实现自己的10万元目标,1990年,刘元福除了舂海椒面,还扩充了经营品种,辣椒面、花椒面,五味香料、八味香料都成加工。这时,他偶尔也能够接到一些委托加工的订单,为在成都安顺桥、火车北站市场的调料商家做“包包料”。至今他还记得,那些调料老板们商铺的门牌号,姓氏名谁。
但如果说这个舂海椒面的小伙子,只知道舂捣海椒、花椒那就错了。在没有顾客的时候,他会放下手中的杵臼,抽空仔细地翻看别人扔下的废报纸、旧杂志等。刘元福说,那时他经常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报刊,特别爱阅读一些与时事政治相关的内容,至今,他仍然十分关注这方面的新闻报道。到了1991年的时候,刘元福用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不仅与哥哥一起翻修了老家的住房,还留下了5万元的存款。
“友联”的诞生
不过,就在刘元福打算在牛市口市场上继续走下去的时候,两件发生在身边的偶然事情却又给了他很深的震撼和警示。一天,在他租住的院子里有两户人家吵架,其中一位吼到“我20、30万的存款,利息都比你高。”也许真的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元福这才觉得,自己的“10万元”的目标是不是太保守渺小了?他想把奋斗目标订得再高点。而另一件事是,市场上的一家商户大概是因为不诚信和偷逃税费被罚了款。这让刘元福与一样做“包包料”的同行好兄弟们议论了好久,大家一致感觉到,今后的方向应该是正而八经地发展,要做自己实体,做好的企业。
1993年,机会来了。成都市金牛区洞子口乡为了促进当地乡镇经济的发展,面向社会招商引资。通过引见,乡党委书记邀请刘元福去投资建厂,但只规划了1.5亩土地让其使用。虽然开办工厂还是头一次,但刘元福却坚持再增加一些土地面积,他心目中的工厂还应该更大一些。最终,刘元福与朋友们合伙开办的“成都市金牛区友联兴达调料食品厂”正式成立,并注册了“友联”商标。1993年成立的“友联兴达”,实际上是一家“戴帽子”的洞子口乡社队企业。因为工厂的所在地正好是洞子口乡友联村,而且还是4位朋友合伙投资,“友联”就这样诞生了。工厂注册资金15万元,刘元福一人拿出了7万元,从罐头食品厂走出来,又创办了调料食品厂,刘元福的事业,似乎注定了将与食品生产不离不弃。
经过半年左右的建设,新工厂终于在当年的8月份投入使用并开工生产。刘元福坦承地说,当时所谓的工厂,其实非常简单,实际上就是4位合作伙伴把各自原来的家庭作坊搬到了一起制作,统一承接府河市场批发商家的订单,继续做着“包包调料”订单加工。不过,这种“合作社”样式的企业并没有马上带来预想之中的效益,反而还亏了本。延续到1994年,“友联兴达”开始加工生产“三五”“小天鹅”等品牌的火锅底料。为了打开新厂的产品销路,刘元福甚至一个人带着火锅底料远赴北京,他挤进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不厌其烦地向人介绍,请人品尝。也许是经营理念的不同,或许是思想境界、价值观念的不同,兴办“友联兴达”的合作伙伴逐渐退出。期间大家还商讨了“轮流承包”等经营方式,但最后缘起于友谊而联合的同伴们还是最终没能继续走在一起,陆续退出的合作伙伴把“友联兴达”交到了刘元福一个人手中。
1997年,随着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入,政企分开、乡企改制、取消戴帽,刘元福将“成都市金牛区友联兴达调料食品厂”,改造成为了“成都友联实业有限公司”,一段艰难的企业创业史就此画上句号。
川味中国